生态修复在重金属污染中的作用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强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废气物质不断的输入环境,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问题,对于大气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学的研究已十分广泛,许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对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学来说,由于其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以及难治理和修复周期长等区别与大气和地表水体污染的特点,其修复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日益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
生态修复在重金属污染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自然或人为手段,恢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生态修复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治理,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管理等多个环节。生态修复的核心是通过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
1.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生理代谢功能,吸收、转化和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实现土壤的生态修复。植物修复具有绿色廉价、操作简单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超积累植物往往生物量低、生长速度慢。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污染场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与其他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
2.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代谢功能,吸收、转化和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实现土壤的生态修复。微生物修复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微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污染场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微生物种类,并与其他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
3. 生物强化修复
生物强化修复是指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或植物,增强原有生态系统对重金属的吸收、转化和积累能力,从而实现土壤的生态修复。生物强化修复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需要充分了解污染场地的生态环境特征,以确保添加的微生物或植物能够在现场条件下正常发挥作用。
三、生态修复在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实例
1. 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
矿业废弃地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山、尾矿库、露天采矿场、弃土石渣场、采空区及因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价值的土地等。矿产资源开发过程是被公认的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人类活动之一,也是形成矿业废弃地的根源。矿业废弃地的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发生了急剧的退化,原有生态系统的植被因生态环境的剧变而退化与消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矿业废弃地的整治迫在眉睫,废弃地生态修复与重建是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在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可以采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强化修复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例如,在辽宁建平县的人工栽植沙棘林中,沙棘这种植物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整治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沙棘具有优异的生物学特性和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耐干旱、耐水湿、耐盐域、耐瘠薄,具有广泛的地域性和极强的适应性。此外,沙棘还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的功能,能大大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因此沙棘是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改良土壤的理想树种。
2. 农用地生态修复
农用地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过量使用,以及污水灌溉、固体废物堆放等环境污染因素。农用地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农用地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用地生态修复中,可以采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强化修复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例如,在湖南重金属污染稻田中,科研人员通过筛选和培育具有较强重金属吸附能力的水稻品种,实现了对重金属的富集和去除,有效降低了稻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保障了稻米的安全生产和农民的收入。
总之,生态修复在重金属污染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应该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