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如何?
寄生虫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贫穷、卫生状况不佳、出生率高以及外环境适宜于虫媒和中间宿主的生长繁殖,使得寄生虫病仍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文献[2],一个人可同时感染几种寄生虫,因此原虫以及蠕虫感染数比全世界总人口数还多。而关于寄生虫感染的数字只是根据检查诊断的结果进行统计的,所以实际发病率会比统计数高得多。
在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文献[3],我国分别于1988-1992年、2002-2004年和2014-2016年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寄生虫总感染率分别为62.63%、21.74%和5.96%,防控成效显著。"五大寄生虫病"中的淋巴丝虫病已被消除;疟疾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疟疾消除标准;部分地区血吸虫病防治达到消除、传播阻断或传播控制标准;钩虫病等土源性线虫病发病率也降到了历史新低,但感染总人数还有千万之多。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寄生虫病的防控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华支睾吸虫病等食源性寄生虫病也出现反复,给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增多,使得机会性寄生虫病患者日益增多。此外,受社会经济发展、国际交流加强等因素影响,输入性疟疾、血吸虫病、锥虫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发病率日渐增高。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寄生虫感染现状也有所不同。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疟疾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文献[1],我国曾在解放前每年发病人数估计为3000万,至1984年降至约90万,但仍有部分地区疟疾流行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在这些地区,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总之,全球寄生虫感染的现状是复杂的,既有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的一面,也有面临诸多挑战的一面。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力度,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寄生虫感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