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疾病的防治知识
螃蟹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其疾病防治是养殖户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螃蟹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螃蟹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经济损失。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螃蟹疾病的防治知识:科学的饲养管理、日常管理、内服保健方案、疾病防治方案以及具体的病害防治措施。
科学的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增强螃蟹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是预防疾病的一项主要措施。
饲料投喂
1. 饲料选择:螃蟹喜食的植物性饲料有豆饼、浸泡的大豆、花生饼、玉米、小麦、麸皮、南瓜、山芋、各种水草、草叶等。喜食的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虾、螺蚌肉和动物内脏等。配合饲料应根据河蟹的生长发育需要,要求营养全面、成本低、饵料系数低、使用方便、诱食性好、不污染水质。
2. 投喂原则:投喂饲料要根据“四看四定”的原则。“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四看”即看天气、看季节、看水质、看河蟹摄食情况。
3. 投喂方法:投喂在浅水或岸边。成蟹饲料一般不用加工,但黄豆和玉米要煮熟。遵循“两头精,中间青”的原则,即刚放苗时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后期多投动物性饲料。在疾病爆发的季节,投饲量应控制在平时的80%左右。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确保螃蟹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六查六勤
日常管理中要做到“六查六勤”,尽量减少对螃蟹摄食、蜕壳过程的干扰,以提高螃蟹的成活率。同时要做好管理记录。
水质底质调控
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螃蟹是否能够健康快速生长和正常繁殖。在养殖过程中要适时调节水质,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并定期使用一些底质水质改良剂,以减少河蟹疾病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
1. 解毒:解除藻毒素和氨氮、亚盐毒性;雨季预防农药残留用氨基酸解。
2. 调水换水:养殖前期,每五至七天注水一次,每十至十五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六至九厘米,每三至五天换水一次。管理水草,防止伊乐草出水面灼伤死亡,在6月前割完水草,同时多改底防止草根腐烂。调优水化学指标,如水草过盛导致的pH过高可拉水沟,平时多使用EM。氨氮、亚盐高时,首先控制pH不要过高以降低氨氮的毒性,多使用光合细菌和乳酸菌可有效降低氨氮。配合氧化型底改和注意底部增氧,硝诺按说明使用可以降低亚盐,但降亚盐不可追求过快。
3. 改底:化学改底和生物改底交替进行,根据池塘情况选择改底产品。
4. 消毒:定期对水体和底部进行消毒。
内服保健方案
内服保健方案是通过调整螃蟹的内部生理状态来增强其抗病能力。
方案内容
内服保健方案主要包括营养、促消化吸收和免疫增强剂的使用。具体的方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疾病防治方案
疾病防治方案是在疾病发生前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增强免疫力
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内服保健方案来增强螃蟹的免疫力,使其更能抵抗疾病的侵袭。
杜绝病原体
定期泼洒杀虫、灭菌药物,以杜绝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对症下药
发现病死蟹后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处理病死蟹,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加强巡塘
通过巡塘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如发现病死蟹、青苔等要立即捞取,对病死蟹要作深埋处理;在降水较多时,防止池埂的渗、塌及河蟹逃跑;同时防止青蛙、水蛇、老鼠等敌害的入侵。
具体病害防治措施
针对不同的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大闸蟹病害防治
大闸蟹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容易感染病害,导致死亡率增加。因此,在夏季养殖时,要为大闸蟹每隔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日常管理时可以向池水中加入漂白粉、蟹宁等药剂,起到消毒灭菌的作用。
蜕壳不遂防治
蜕壳不遂是交配受精后的雌蟹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包括:
1. 改善水环境:使水质清晰,保持一定盐度(大于海水相对密度1.005)。
2. 增氧:采取增氧机增氧或用水泵循环流水增氧。
3. 饵料管理:不投喂变质、霉变饵料。
4. 抗生素使用:用抗生素药定期按0.5至1ppm全池泼洒。
5. 病蟹处理:发现病蟹应及时捕起,并用2-3ppm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病害蔓延。
结论
螃蟹疾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科学的饲养管理、日常管理、内服保健方案、疾病防治方案以及具体的病害防治措施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螃蟹疾病的发生,保障螃蟹的健康生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养殖户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各项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螃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