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掌握烹饪时的火候?
一、了解火候的定义和重要性
火候是指在烹饪过程中,所使用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掌握火候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菜肴的口感、营养价值以及食品安全。一道菜的好坏,往往与火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火候掌握不到位,过了或者没熟,都会导致出品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食客的投诉。
二、掌握火候的基本原则
1. 根据原料性质来确定火力大小
在烹调中,火力运用的大小要根据原料性质来确定。软、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韧的原料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原料数量的多少,也和火候大小有关。数量越少,火力相对就要减弱,时间就要缩短。原料形状大小与火候运用也有直接关系。一般地说,整形大块的原料在烹调中,由于受热面积小,需长时间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过旺;而碎小形状的原料,因其受热面积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
2. 注意火候与传导方式的关系
在烹调中,火力传导是使烹调原料发生质变的决定因素。传导方式以辐射、传导、对流三种传热方式进行。传热媒介又分无媒介传热和有媒介传热,如水、油、蒸气、盐、砂粒传热等。这些不同的传热方式,直接影响着烹调中火候的运用。
3. 火候与烹调技法的关系
烹调技法与火候运用密切相关。如炒、爆、烹、炸等技法多用旺火速成;烧、炖、煮、焖等技法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但根据菜肴的要求,每种烹调技法在火候的运用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烹调中综合各种因素,才能正确地运用好火候。
三、火候的实际应用案例
1. 小火烹调的菜肴
如清炖牛肉,是以小火烧煮的。烹制前先把牛肉切成方形块,用旺沸水焯一下,清除血沫和杂质。这时牛肉的纤维是收缩阶段,要移中火,加入辅料,烧煮片刻,再移小火上,通过小火烧煮,使牛肉收缩的纤维逐渐伸展。当牛肉快熟时,再放入调料炖煮至熟。这样做出来的清炖牛肉,色香味形俱佳。因此大块原料的菜肴,多用小火。用炖、焖、烩等方法做菜,应使用小火和微火。
2. 中火适用于炸制菜
凡是外面挂糊的原料,在下油锅炸时,多使用中火下锅、逐渐加油的方法,效果较好。因为炸制时,如果用旺火,原料会立即变焦,形成外焦里生;如果用小火,原料下锅后会出现脱糊现象。有的菜如香酥鸡,则是采取旺火时将原料下锅,炸出一层较硬的外壳,再移入中火炸至酥脆。而用煎、煮、烧等方法烹制菜肴时,也以使用中火为好。
3. 旺火适用于爆、炒、涮的菜肴
一般用旺火烹调的菜肴,主料多以脆、嫩为主,如葱爆羊肉、涮羊肉、水爆肚等。水爆肚,焯水时必须沸入沸出,这样涮出来的才会脆嫩。原因在于旺火烹调的菜肴,能使主料迅速受高温,纤维急剧收缩,使肉内的水分不易浸出,吃时就脆嫩。如果不是用旺火,火力不足,锅中水沸不了,主料不能及时收缩,就会将主料煮老。
四、总结
总之,掌握烹饪时的火候需要根据原料性质、传导方式和烹调技法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总结,才能真正地掌握火候,烹饪出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