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群抵抗力提升方法
首先,选择健康的雏鸭是提高鸭群抵抗力的第一步。雏鸭应来自具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种鸭场,并经过产地动物防疫检疫机构的检疫。引进的雏鸭和种鸭必须来自健康和高产的种鸭群。雏鸭入场后一般要隔离观察20天以上,确认没有疫病后方可解除隔离。健康的雏鸭羽毛光亮,精神活泼,行走正常,腹部收脐良好,拿在手中感觉挣扎有力。
其次,根据鸭的营养需要供给全价饲料,以保障鸭的营养需要。不同品种、不同生产阶段的鸭需饲喂相应水平的饲料。此外,还应注意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否则,鸭会因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元素而导致机体所需的营养失衡,新陈代谢失调,从而影响鸭的生长发育,体质减弱而易感染各种疾病。
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也是提高鸭群抵抗力的重要措施。鸭舍的温度应逐渐降低,以适应雏鸭的生长发育。雏鸭舍内温度保持在30℃以上,随后每周温度下降3-4℃。同时,要注意湿度的调控,雏鸭第一周内湿度不能低于65%,第二周保持在60%以上,第三周以后到出栏不低于50%。湿度的提高可预防呼吸道病的发生,有利于雏鸭上呼吸道粘膜的良好发育,同时也预防脱水应激。
维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鸭新陈代谢旺盛,排出二氧化碳及粪便分解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易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可造成中毒死亡。因此,要随时保持鸭舍的空气流通,一方面可采取在不突然降温的情况下开窗或排风扇排气,另一方面要保持地面干燥卫生,减少氨气的产生。
合理地饲养密度也是提高鸭群抵抗力的关键因素。密度过大可造成鸭群拥挤和空气中有害气体增多,鸭群易患球虫病、大肠杆菌病及呼吸道疾病等。3-5周龄的鸭每平方米不超过20-25只,5周龄以后每平方米不超过10-15只,成年蛋鸭群的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7只。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来提高鸭群的抵抗力。例如,新牧瑞雪是一种专门针对肉鸭病毒性问题、呼吸道问题和细菌性问题的药物。它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能突破免疫抑制,激活免疫器官,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刺激巨噬细胞、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它还能降低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疫苗的活性,加速疫苗的活性,不断刺激机体,快速形成保护作用,从而降低副粘、流感的风险性。
总之,提高鸭群抵抗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真正提高鸭群的抵抗力,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