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一个健康养殖环境?
1. 养殖地点的选择和环境卫生
选择养殖地点时,应远离交通要道、工业区、居住区和污染区,尽量选用荒山、荒坡地。此外,养殖地周围应没有饲养场,特别是同种类动物饲养场,以减少和避免疫病快速传播。饲养地离饮水源应较远,以减少污染,饮用质要符合规定标准。饲养地离交通要道也要有一定距离,以减少污染和疫病传播机会。新建场最好建在“无疫区”,离公共厕所、医院、学校、居民、密集区等都要有相当距离。同时,也要注意对养殖动物健康的影响,以及动物养殖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既要防止污水、污物、垃圾、空气等对周围环境、水源、动物和人类的影响与危害。
2. 饲养场地的建立和建设
动物养殖场地本身的建立和建设对于健康养殖和养殖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规划设计上,应考虑合理布局问题,如何考虑动物、饲养、管理人员和饲料等的进出分道?污水污物处理设施应摆放在什么位置?进出场消毒设施的布局怎样科学合理?场的建设如何能做到既节约成本,又有利于防寒或防暑降温?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如何做到有利于清洁卫生、冲洗、消毒?圈舍如何从建筑上容易做到清洁、干燥?如何防蚊蝇鼠害等。还有引进动物的隔离观察场地和当饲养场有动物发病后的隔离场地等。
3. 养殖动物的选择
养殖动物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它们的健康状况。如果是养种用动物,从引购起就要注意选择。如果是从外地(含国外、省外)引进,一定要了解种源输出地的疫情情况。除了到现场查看外,最好应从某些病的“无疫区”购进,有些病种应在当地免后方能引进,在购进前要与当地官方兽医机构取得联系,并由他们检疫和出具合法的检疫证明。购回后要认真按规定隔离观察,确定无重大疫病后方可应用。
4. 养殖中的疫病预防控制和饲养管理
每个饲养场(户)都应建立自己的卫生防疫制度,包括疫病的预防免疫及程序,各环节的消毒制度和卫生管理制度、检设制度、疫情监测监视和报告制度、污水污物或病死动物处理制度、人员培训管理制度等等。要按法律法规和当地***、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某些疫病预防免疫工作。不能随便让人进场参观或进出养殖场,即使必须进场都也要严格进行消毒,必要时要洗澡、换鞋、换衣等。出场(出栏)动物要严格检疫,并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检疫证明。要重视科学的饲养管理,饲料及其添加剂要选择官方兽或饲料管理部门认可的企业生产的无违禁添加的物品、药品,饲料配方合理科学。兽医用药严格按规定进行,对有停药期规定的药物必须严格执行。
5. 饲养管理人员的健康和防护
饲养管理人员本身应当是健康的,要没有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比如:饲料奶牛的人员应当没有结核病;患流感的病人应当在病愈之后再去饲养场(户);患传染性肝炎的人在具较强的传染(播)力期间不应去从事雏禽孵化和小禽饲喂、挤奶等。另一方面,作为饲养管理及兽医人员等也应注意自身健康保护,要强化经常性的自我卫生观念和卫生措施,该穿(戴)在场内工作时间严禁喝东西,出场要洗手、洗澡、消毒、换衣等,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6. 营养平衡
动物的日粮组成要多样,按需要配齐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要素。尽量不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防止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起内源性感染,防止培养出耐药的“超级细菌”,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7. 饲料安全
饲料要品质优良,无污染、无霉变。含有天然毒素的饲料,必须经过脱毒处理,还要控制用量。禁止将各种生活泔水、生活垃圾倒给畜禽。畜禽饲料中严禁使用各种违禁药物和添加剂,防止药物残留对人体造成危害。
8. 善待动物
在环境改造、畜栏设计、日常管理、转运方式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畜禽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生命本能需求,给予人道化的饲养制度和管理措施,使畜禽不受饥渴、不受伤害、无恐惧,让畜禽吃得舒服、住得舒服。
9. 控制污染
养殖场粪便、垃圾、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和氮、磷等,若直接排入外界,会严重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危害生态平衡。养殖场的恶臭气体也会使空气质量恶化,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养殖场必须顾及对环境的影响,不但要对粪便、污水进行恰当的处理,还要注意通过调整日粮结构,减轻污染物的排泄。
10. 自我规范
确立定期巡查制度,保证饲养员能按时观察畜禽并及时反馈信息;实施封闭管理制度,禁止无关人员随便进出养殖场;建立兽药档案制度,确保使用的兽药是从正规渠道购进的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兽药,确保按规定使用兽药;落实健康体检制度,保证饲养管理人员身体健康,防止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人体携带进场。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建立一个健康养殖环境,保障养殖动物的健康,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