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鸡疾病?
首先,选好养鸡的场址至关重要。场地内要有遮阴设备,防止鸡暴晒中暑或淋雨感冒。同时,活动区域内不能有死水塘、污水坑等,雨后要及时清除场地的积水。在鸡群活动的场地内建沙浴坑,有助于预防体外寄生虫病。
要有面积适宜的鸡舍。虽然鸡白天在野外活动,但夜间、阴天和下雨时需要回舍,鸡舍面积不能太小,要方便鸡回来。
根据季节提前育雏也是关键。可以先在舍内育雏,30 日龄后再放到野外,这样能让鸡群更好地适应野外环境,减少生病的可能。
在放养时,要根据季节和场地情况补充饲料,避免鸡出现营养缺乏的问题。常规疫苗的按时、正确接种必不可少,尤其要提前做好鸡痘的预防工作。
平时要经常投喂一些抗菌、消炎药,定期驱虫对放养鸡来说非常重要。及时清除舍内的粪便,定期对鸡舍、活动场地进行消毒,能有效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在林间、果园饲养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农药中毒。
从疾病传播的途径来看,交配传播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方面。像鸡白痢、禽霍乱等疾病可通过其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由公禽传染给母禽,从而引起大批发病。因此,在养鸡场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做好日常消毒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抓好预防措施的每一个环节,能使许多禽病不致发生。
羽毛传播也不能忽视。鸡群马立克氏病的病毒存在于病鸡的羽毛中,如果对这种羽毛处理不当,可能成为该病传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处理相关羽毛时要谨慎核查。
粪便传播的危害极大。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如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和多种寄生虫卵等。因此,要及时清除粪便,以保证本群鸡的健康,同时避免殃及相邻鸡群。
孵化过程中的传播也需要注意。在雏鸡开始啄壳至出壳期间,雏鸡开始呼吸,接触周围环境,会加速附着在蛋壳碎屑和绒毛中的病原体传播。通过孵化途径传播的禽病有禽曲霉菌病、肝炎、沙门氏菌病等。
空气传播同样是疾病传播的重要方式。有些病原体存在于家禽的呼吸道中,通过喷嚏或咳嗽排放到空气里,被健康鸡吸入而发生感染;有些病原体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干燥后可形成微小粒子或附着在尘埃上,经空气传播到较远的地方。
设备工具传播也不容小觑。养鸡场的一些设备和用具,尤其是数个鸡群混用、场内场外共用的设备和用具,常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在工作繁忙时,往往容易放松清洁消毒工作,从而造成疾病传播。
饲料、饮水传播也是常见的传播途径。鸡的大多数传染病,是由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健康鸡摄入体内而感染的。要保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避免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鸡蛋传播也存在一定风险。传染病病原体存在于种鸡的卵巢或输卵管内,在鸡蛋的形成过程中进入鸡蛋内,鸡蛋经泄殖腔排出时,病原体附着在蛋壳上;还有一些鸡蛋通过被病原体污染的各种用具和工作人员的手而带菌带毒。
在常见的鸡病症预防方面,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要减小鸡的饲养密度,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和饲料的清洁。治疗一般使用新霉素、庆大霉素及呋喃等类药物,在雏鸡开食时加入还能起到预防作用。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预防,3 日到 5 日日龄的雏鸡要进行免疫,可用疫苗滴鼻或者加倍剂量饮水,1 月到 2 月日龄时需再次加倍免疫。发病早期可使用抗生素防止激发感染。
禽霍乱的预防要做好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30 日龄的雏鸡可肌肉注射禽霍乱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治疗可选择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喹乙醇等药物。
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预防要加强鸡舍消毒,供给充足饮水,在饮水中添加 5%的糖和 0.1%的食盐提高鸡群抗病能力。1 日到 7 日日龄的雏鸡用弱毒疫苗进行一次饮水免疫,24 日日龄的鸡群再进行一次免疫。
鸡新城疫的预防要加强消毒工作,及时隔离发病鸡。3 日日龄的雏鸡选用新支二联疫苗进行滴鼻免疫,10 日日龄的鸡用单克隆疫苗进行饮水免疫,30 日日龄重复免疫一次,60 日日龄的鸡群注射 i 系疫苗进行免疫。
鸡白痢的预防要加强消毒工作,及时隔离发病鸡,引进雏鸡要选择无白痢的种鸡场引进。一旦发病,应及时使用环丙沙星、氟哌酸或恩诺沙星等进行饮水治疗。
总之,预防鸡疾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场地选择、饲养管理、疫苗接种、卫生消毒、疾病传播途径的控制以及常见病症的针对性预防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鸡群的健康,提高养鸡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