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舍温度湿度标准
一、鸡舍温度的标准及管理
1. 温度的重要性:
温度是影响鸡群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肉鸡饲养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更为严格。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鸡群的不适,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2. 温度的标准:
- 育雏期:雏鸡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育雏期的温度管理尤为重要。一般来说,雏鸡进入鸡舍的第一周,温度应控制在32-35℃,之后每周降低2-3℃,直到降至18-20℃为止。
- 生长期:成年鸡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为了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和产蛋性能,鸡舍温度应保持在18-25℃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既能满足鸡的生理需求,又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3. 温度的管理:
- 群体表现:通过观察鸡群的行为来判断鸡舍温度是否合适。如果鸡群分散均匀,身体舒展,部分鸡张嘴呼吸,说明温度适宜;如果鸡群在远离热源的地方堆积,呼吸频率增加,特别是胸式呼吸加大,说明温度过高;如果鸡群在靠近热源的地方扎堆,呼吸频率降低,说明温度过低。
- 个体表现:通过触摸鸡体来感知温度是否合适。如果鸡体舒展,但颈部羽毛逆立,头向下扎或伸脖低头,可能是由于温度高引起的肺炎;如果鸡体腹部烫手,说明温度过高,需要提供相对较低的温度;如果鸡体发凉,腿部发青,说明温度过低,需要提供较高的温度。
- 解剖观察:通过解剖死鸡来判断温度是否合适。如果气管扩张有弹性,支气管内有粘稠痰液,肺脏颜色鲜红或发白,说明饲养温度过高。
二、鸡舍湿度的标准及管理
1. 湿度的重要性:
湿度对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也有重要影响。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鸡的生理机能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2. 湿度的标准:
- 适宜湿度:鸡舍的适宜相对湿度一般为50%-70%。在这个湿度范围内,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能够得到最佳保障。
- 不同日龄的湿度控制:对于雏鸡来说,前10天的湿度应控制在60%-65%,以防止低湿带来的不良影响;10日龄后的鸡,应以除湿为主,湿度控制在50%左右为宜。
3. 湿度的管理:
- 增湿措施:在鸡舍湿度过低时,可以通过挂湿帘、煤炉上放置水盘、舍内放置湿草把、向墙壁喷水等方法来增加湿度。
- 降湿措施:在鸡舍湿度过高时,可以通过加强通风、及时更换潮湿结块的垫料、使用吸湿性强的垫料、防止饮水器漏水等方法来降低湿度。
三、鸡舍通风的标准及管理
1. 通风的重要性:
通风是调节鸡舍温度和湿度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通风系统不仅能有效调节鸡舍内的温度和湿度,还能排出有害气体,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从而保障鸡群的健康。
2. 通风的标准:
- 通风量:根据鸡的数量和体重来计算所需的通风量。例如,7日龄的2.6万只肉鸡,通风量应为80立方米/分钟。
- 通风方式:在鸡舍内外温差不大时,可以通过时控开关控制风机进行循环通风,通常执行3分钟或5分钟的循环模式。如果鸡舍内外温差过大,可以适当调整通风时间和频率,以确保鸡舍内温度的稳定。
3. 通风的管理:
- 温控排风:当鸡群日龄较大,舍内不再需要加热时,可以用环控器开启大风机调整温度。当鸡舍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上限1度时,根据外界气温变化适时启动一台或多台大风机,排除多余的热量或增加风速,夏季配合使用水帘能达到降温目的。
- 夜间通风:在夜间,由于鸡群活动减少,代谢率降低,可以适当减少通风量,以防止鸡群受凉。同时,要根据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调整通风量和通风时间,以确保鸡舍内温度的稳定。
四、综合管理措施
1.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鸡舍内的温度和湿度,确保其在适宜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鸡舍内的温湿度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通风和加热设备。
2. 科学饲养: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保障鸡群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要根据鸡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确保鸡群获得充足的营养。
3. 疾病防控:
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同时,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 应急处理:
在遇到极端天气或其他突***况时,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鸡舍内温度和湿度的稳定。例如,在夏季高温天气,可以通过增加通风量、使用水帘等方法来降温;在冬季寒冷天气,可以通过增加保温措施、减少通风量等方法来保暖。
总之,鸡舍温度和湿度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根据鸡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管理措施。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温度和湿度管理,才能保障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从而提高养鸡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