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的成本如何降低?
一、饲料管理
1. 合理搭配饲料
饲料是养鸭投入成本的主要部分,约占总成本的70%左右。因此,合理搭配饲料是降低养鸭成本的关键。在配制鸭的日粮时,要保持日粮营养比例平衡。鸭的进食量与饲料中能量水平高低有很大联系。能量水平高的话,进食量会有所减少;相反,则会增加。因此,鸭饲料中要保持蛋白质与能量水平平衡。此外,在饲料中合理加入添加剂,如有机酸、益生菌等,可以加快肉鸭的长速,提高饲料利用率。
2. 饲料保管
饲料保管也是降低养鸭成本的重要环节。饲料应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光保存,以避免饲料中的脂肪氧化,VA、VE遭到破坏。在饲料与地面之间置放一层防潮材料,以防止饲料板结、霉变。同时,要注意防虫害、鼠害等,避免饲料产生不必要的损耗。
二、日常管理
1. 温度控制
在养鸭的过程中,温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鸭的生长适温一般在15-22℃左右。在适宜的温度范围中,能够有效地提高饲料利用率。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温度。例如,在冬季做好搭棚圈养,夏季则要降温防暑等,以此来提高饲料的报酬率。
2. 选择优良品种
品种优良的肉鸭,其生产性能的遗传潜力较高,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对饲料的利用率高。在相同的日龄下,消耗同样多的饲料,其增重比其他品种的肉鸭大得多。因此,在选择鸭种时,要以优良品种为主,以提高养殖效益。
三、适时出栏
鸭的出栏时间与养殖成本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肉鸭在45天左右的时候,为最佳的出栏时间。因为在该时间点,肉鸭的增重及饲料报酬都逐渐达到了顶点。超过50天,肉鸭的增重速度变慢,饲料报酬也会下降,影响养殖效益。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市场、环境等控制好鸭的出栏时间,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卫生防疫
养鸭过程中,卫生防疫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大棚养鸭的卫生防疫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棚消毒
在大棚搭建时,可以提前对大棚进行消毒。购买回来的大棚可能携带很多细菌,如果没有进行消毒,当鸭苗入舍时会造成细菌感染,导致鸭苗发生疫病,出现大面积死亡。通常可以利用消毒喷雾对大棚进行消毒,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要等到消毒的气味散尽之后才可以进行搭建。
2. 鸭舍消毒
大棚搭建好之后要进行鸭舍消毒。对所选的养鸭场地没有做过多处理,那么它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细菌、病菌等。通常可以采用福尔马林进行消毒,或者是采用高锰酸钾兑水、甲醛用来消毒。
3. 鸭苗消毒
购买鸭苗时要去正规的养殖场购买,这样购买回来的鸭苗会有保障。同时,在购买鸭苗时,不要贪图便宜,购买疫区的鸭苗。尽管鸭苗是在正规的地方购买的,而且还是相对优质、健康的鸭苗,但是为了规避风险,在鸭苗进入养殖场前,要对其进行消毒。通常采用一些搪水、抗应激的电解质、维生素、微生态制剂等,来达到增强体质和消毒的效果,提高成活率。
4. 日常管理
在大棚养鸭的过程中,日常管理对于预防疫病的发生很重要。要不定期地对养殖大棚中的粪便、食物残渣、垫料、废水等进行清理。粪便和垫料通常是三天左右一清理,而食物残渣和废水每天都需要清理。每隔半个月左右,对大棚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包括食槽和水槽。
5.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鸭子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式。对于一般的养殖户来说,在某些特定的时候,需要给鸭子进行疫苗注射,以确保鸭子的健康生长,并在鸭子体内形成抗体。例如,对一日龄的雏鸭注射鸭肝弱毒苗,对四五日龄的雏鸭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肝菌二联苗以及对周龄的鸭注射鸭瘟弱毒苗。
总之,降低养鸭成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饲料管理、日常管理、品种选择、适时出栏等。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养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