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氏杆菌病的全球分布
一、鸭疫里氏杆菌病的病原和病症表现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等。该病主要感染2-8周龄的小鸭,其中2-4周龄雏鸭最易感,成年鸭和1周龄以内的鸭不发病。病症表现主要包括眼和鼻分泌物增多、喘气、咳嗽、下痢、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导致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及部分病例出现关节炎等病变,常引起小鸭的大批发病和死亡。
二、鸭疫里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和易感品种
鸭疫里氏杆菌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土、飞沫等途径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的伤口感染。不同品种的鸭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狄高鸭、水鸭、番鸭、半番鸭、麻鸭等都可以感染发病。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1周龄内的幼鸭和种鸭、成年蛋鸭很少有发病。
三、鸭疫里氏杆菌病的全球分布
鸭疫里氏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尤其在养鸭业发达的地区更为常见。根据文献资料,该病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自一发病鹅群中首次分离到,此后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中国、越南、泰国等地均有报道。在中国,自1982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广东、福建、上海、四川、广西、江苏、河南、河北等地均相继报道了鸭疫里氏杆菌感染。
四、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针对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改善饲养条件,喂以优质全价的饲料,保证能满足鸭的生长需要量,以增强雏鸭的体质。
2. 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注意控制鸭棚内的温度、湿度,尤其是在多雨、炎热和寒冷的季节,做好雏鸭的保暖、防湿和通风工作。
3.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不同批次、不同天龄的鸭不能混养在一起。
4. 做好场地卫生工作:定期对饮水器、料槽清洁消毒,并做好其他疾病的疫苗接种和防治。
5. 药物防治:在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时,采取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用的药物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头孢类药物、喹诺酮类等。
6. 疫苗免疫:对于难以根治的老龄场,可采用疫苗免疫接种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鸭疫里氏杆菌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养鸭业难题,需要通过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强防疫措施和合理使用药物等多种手段来加以防控。